作为另一架马车的消费驱动,由于近十年中国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加剧,加之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缺位得不到很快弥补,以扩大内需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就始终停留在口号上得不到激发。
但诸多解释并不具有说服力。中国职业教育非常落后,对农民几乎没有做过像样的培训,所以遇到报酬递减问题时就很难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对冲。
但现在的户籍管理制度、再加土地国家所有,使得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由此造成的后果一定是收入差距扩大。从2004年宏观调控至今,我们先后推出紧缩性产业政策、出口政策、货币政策,唯有财政一直在扩张,由此造成的国进民退和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可以说是导致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不断下滑的根源所在,对此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是要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政府财政不能裸投资,必须要有银行贷款的支持,因此,随着政府财政投资的增加,免不了需要到金融市场上做配套融资,由此在金融市场上产生的挤出效应必导致全社会实际利率上涨。这三大调整政策推出后,带来三个问题:第一,人民币单边升值,从而导致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每况愈下,且无回归效应,这是因为受到基本面的约束,中国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的汇率超调政策,只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这样,由于人民币升值的远期溢价无法消除,便导致短期套利资本不断流入、储备增加,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
后三个政策措施都是增加或者提高现有企业成本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人们宁可向银行贷款买房子,而不愿意将现金存银行的避险行为。民营企业进入国企,摇身变为国企。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完善市场。另外,如果股权结构都是平等的、充分的、自由的,叫什么企业都无所谓。关键问题是人员的行政级别,有部级的领导,或是其他官员去做董事长,这是不合理的。改革需要市场化,市场化就应该招拍挂,但不可避免的是暗箱操作。
比如,人在北京,公司委托其他人管理,或者人在美国,委托一个人管理,流失状况不得而知。政企关系在国企里有很多种层次,一个是组织分开,不是政府部门。
最理想的改革状态是国企私有化,应当支持私企。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来管理,只要卖掉了,便宜卖也没有关系。在所有制企业治理中,我们将它上升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就是政治经济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政商关系的发展,即使行政变了,内容却没有变。
国家的投资公司投资了,在民企范围内说了算:但民企认为自己是国企,因为有国有股份,但是民营企业家说了算吗?现在权利大了,因为盘子大了,但赚的钱少了。当然,也有人反对民企的治理结构,因为可能出现资产的流失。真正做强做大的应该是民企,发展民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近一段时间的反腐涉及到国企主体,以前是政府、企业分开了,人事直管一把手,现在反对腐败,等于通过计委系统又把国有企业抓到了政府的手里。
有些人认为,在特定领域,例如信息安全或是军工领域不该市场化。企业应该是私人的,不是国家的。
取消行政级别要从组织上取消。在美国,卖军火的公司也存在,不能说民企没有实力去做大这些特定的领域,也许未来,民企就能造出好的坦克。
原来是政府部门,但又搞了一个国资委,国资委发挥监管作用,国资委和政府间相当于一个缓冲。国家权利介入对于企业的行为是很大的扭曲,尤其是国有股份占多的情况,可能会变成利益集团实现目标的工具。国家的权利要确保,要确权,国家权益、集体权益、个人权益都可以确权,确权以后,就像人民币一样,未必可以流通,但这是普遍的权利,不是简单记名的权利。从目前的状况看,国资委的监管是有问题的。国有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大多是部委转换而来,都带有行政色彩,像机械部拆分后,就出现了大国企。国企去行政化,就是取消行政级别。
当然,如果做得好,流失一点也没关系。 在经济学中往往不去说所有制,只有马克恩主义才去谈论,以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里面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按道理应该是企业自己查处,通过民反方法来走,而不是通过公反。过去改革的思路,基本上是抓大放小,现在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是,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地位平等。
因为市场是一个代理人、委托人的行为,私人资产也会同样流失,这里存在的就是信任与否的问题。国企、民企或者混合企业制度,不用去界定,一旦界定了就麻烦。
所以,国家的房子、集体的房子、个人的房子也可以卖,可以出租,如果仅仅是资产的话,这就是平等的权利。反腐败就是公反,公反相当于将其当做公共部门来对待,等于把国有企业又变成了公共部门,实际意思就是,反腐在一定意义上是让国企回归政府国企、民企或者混合企业制度,不用去界定,一旦界定了就麻烦。近一段时间的反腐涉及到国企主体,以前是政府、企业分开了,人事直管一把手,现在反对腐败,等于通过计委系统又把国有企业抓到了政府的手里。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完善市场。对于国企退出的行业,不单单是竞争性国企的退出。
政企关系在国企里有很多种层次,一个是组织分开,不是政府部门。国企、民企这种提法不该被提倡,应主张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应该是股权结构。
民营企业进入国企,摇身变为国企。所以,国家的房子、集体的房子、个人的房子也可以卖,可以出租,如果仅仅是资产的话,这就是平等的权利。
最理想的改革状态是国企私有化,应当支持私企。在所有制企业治理中,我们将它上升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就是政治经济学。 在经济学中往往不去说所有制,只有马克恩主义才去谈论,以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里面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美国,卖军火的公司也存在,不能说民企没有实力去做大这些特定的领域,也许未来,民企就能造出好的坦克。
另外,如果股权结构都是平等的、充分的、自由的,叫什么企业都无所谓。真正做强做大的应该是民企,发展民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来管理,只要卖掉了,便宜卖也没有关系。改革需要市场化,市场化就应该招拍挂,但不可避免的是暗箱操作。
国家的投资公司投资了,在民企范围内说了算:但民企认为自己是国企,因为有国有股份,但是民营企业家说了算吗?现在权利大了,因为盘子大了,但赚的钱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治理结构,一个是董事会的治理,一个是企业经理人的治理,企业经理人可以在董事会有股份,但是企业经理人是按照管理学的原则,可以自己去分配权限,结构应该是按照股权来投票的机制。